首页 > 小说资讯 > (番外)+(全文)朱允烨(大明: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:全文+结局+番外)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(朱允烨)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(大明: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:全文+结局+番外)

(番外)+(全文)朱允烨(大明: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:全文+结局+番外)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(朱允烨)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(大明: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:全文+结局+番外)

编辑:xiaohua更新时间:2025-04-29 16:46
大明: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

大明: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

这里为网友提供《大明: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》小说章节,以及朱允烨结局,作者文笔非凡,不容错过。

作者:朱允烨 状态:连载中

类型:都市生活

全文阅读 小说详情

“不必再另觅泄洪之地,只需加固堤防便足矣。”“而且,这项工程应让所有昆山百姓共同参与,”“粮食则全由朝廷供应,”“通过劳作换取赈济。”...

精彩章节

  当朱允烨发言时,满朝文武皆竖起耳朵,一心要聆听他的见解。
  “昆山一带地势偏低,”
  “作为泄洪之地确实不错。”
  “不过这么多年下来,”
  “虽说保住江南良田、稳定了朝廷税赋,”
  “可吃苦的终究是昆山的百姓!”
  他语气微微一顿,神情透着几分怜悯:
  “如今,多数昆山人已沦为流民,”
  “没地可耕尚能忍耐,连容身之所都失去,”
  “这样的惨状令人痛心。”
  听完这番话,百官皆心头一震。
  尽管朱允烨尚未提及应对水患的具体方略,但仅凭他对江南地形如此熟悉的了解,就足以表明这个皇太孙并非寻常孩童。
  在这个交通极其不便的时代,许多人一生连县城都不曾去过,更别说是距金陵数百里外的昆山!再者,即便有人教导,也不可能让孩子对这些问题掌握得如此娴熟。
  此时,群臣心中不约而同浮现一个念头:也许陛下朱元璋所选之人无误?先前众人因先入为主的观念将目光聚焦在更为熟知的朱允炆身上,反倒忽略了看似不起眼的朱允烨。
  那些原本教导朱允炆的官员,此刻却坐立难安——他们从未涉及亦不曾留意过朱允烨提及之事。
  作为饱读诗书之人,在他们眼中,“下层民众疾苦”
  这类事本不该进入朱允炆的世界。
  按照他们的设想,未来皇帝只需做个摆设即可,天下自然由这群自诩智慧的大人们去管理,并在史书中留下君明臣贤的好名声。
  然而朱允烨的一句问话打破了这份幻象。
  他的言辞让他们警觉到当前的天子出身平民百姓,最为关切的就是普天之下的生灵,而最不愿面对的就是这些自视高人一等的文官。
  对于接下来的话,朱允烨斩钉截铁地说道:“不能再向昆山泄洪了,”
  “他们也是吾皇的子民啊,看着百姓遭受灾害,我又怎会心安?”
  这句话如惊雷般响起,百官再也难以平静。
  开国以来,年年洪灾,都是靠往昆山泄洪化解困境,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也仍是最优甚至唯一选择。
  “牺牲一家总比户户皆亡好吧。”
  但今日,朱允烨竟直言不能再继续这样做!那又该何去何从?
  听到这里,杜世泽赶紧上前问道:“恳请太孙明示,若非昆山泄洪,又该转向何处?”
  这奏折正是出自他的手笔,他身为工部侍郎,这一提问责无旁贷。
  闻此质询,朱允烨嘴角泛起淡淡笑意,继而从容答道:
  “不必再另觅泄洪之地,只需加固堤防便足矣。”
  “而且,这项工程应让所有昆山百姓共同参与,”
  “粮食则全由朝廷供应,”
  “通过劳作换取赈济。”
  一席话说完,杜世泽面上尽显失望。
  方才听朱允烨说得那么有条理,以为这位皇太孙对江南局面了如指掌,或另有妙策,不曾想竟也只是提出了这样平凡的举措。
  确实出人意料,解决方案竟是加固河堤!
  若这法子真有用,地方何需惊慌失措地上报汛情给朝廷?
  若是有效,昆山又怎会年年被当作泄洪之地?
  朝廷若早有把握,必然早已派人着手加固,又怎会年年耗费巨资却毫无进展?
  事实显而易见——无论采取何种措施,加固河堤都无法阻止洪水的肆虐。
  因此,朝廷才不得不选择泄洪为权宜之计。
  和杜世泽一样,其他几位官员也掩饰不住失望之情。
  起初,他们满怀期待,以为朱允烨有着过人的本事,
  没想到不过是个徒有虚表之人罢了。
  唉,陛下果然老迈昏庸了,居然选这么个人当皇太孙!
  等陛下回京后,哪怕是搭上性命,也要劝其重新立朱允炆为太孙!
  与在场众人的失望情绪截然不同的是,朱允炆阵营中的官员反而暗藏喜色。
  可鉴于杜世泽所提及的乃是灾情,在这样的肃穆氛围下露出笑意实在不合时宜。
  即便如此,几人仍强压住内心的喜悦,相视间交换了一个振奋的眼神。
  面对这一切,朱允烨目光扫过杜世泽的表情,再看看群臣的表现,心中自然明了他们对自己的轻视。
  然而他仅是微微一笑,朗声道:“来人!”
  一名侍卫应声而入,单膝跪地行礼:“殿下有何指示?”
  “去本宫住所取两样东西回来。”
  “到时告诉那边的人是本宫派你去的。”
  “自然有人将东西交予你。”
  侍卫听得云里雾里,但仍迅速领命离开。
  殿内的百官见状,不由得开始猜测起到底是什么物品竟能引起这般神秘之举。
  不消多时,那名受命前去的侍卫便返回来了,手中多出了两个袋子。
  侍卫将袋子恭恭敬敬呈交给朱允烨后便躬身退下。
  朱允烨看着手里的袋子,心知这是自己翻盘的关键法宝!
  随即,他缓缓打开其中一袋,一种灰色的粉末赫然显露于众人面前。
  倘若有其他的穿越者看到这东西,定会被震撼得脱口而出:水泥!没错,正是这东西。
  这些水泥其实是朱允烨刚穿越过来的时候,因闲来无事动手制作出来的。
  群臣纷纷凝视着他手中的袋子,揣测着这是何物。
  片刻后,朱允烨徐徐开口道:
  “众卿,此物唤作‘水泥’!”
  “就是本宫计划用来修筑河堤的材料。”
  此言一出,不仅侍卫懵了,满朝文武也都陷入了迷惑之中:水是水,泥是泥,这两者分开谁都懂;可一旦组合成“水泥”
  二字,就令人捉摸不透了。
  接着,朱允烨在众人的疑窦中又打开另一个袋子,只见里面盛满了细小的颗粒——黄沙!所有人都一眼认了出来:这是黄沙!
  随后,朱允烨再次发声说道:
  “有了这两样东西,本宫便能让大坝坚固得如同铜墙铁壁,”
  “从今以后,江南再也不用担忧水患!”
  朱允烨这话音刚落,殿堂上的百官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震惊和质疑。
  顿时喧哗四起:这位皇太孙难道以为我们在座的全是傻子不成?一袋类似尘土的东西外加一袋黄沙,竟敢声称能确保堤坝安然无恙?简直太离谱了吧!
  就在殿堂混乱之际,太监总管急忙尖声呵斥:
  “肃静!肃静!”
  “君前失仪,成何体统!”
  在太监总管连续高声宣告后,人群终于渐渐恢复了平静。
  朱允烨心知肚明,这些人自然不会轻易相信自己的说辞。
  因此他早已成竹在胸,准备亲自动手演示一番,好让众人彻底信服!
  于是他命人拿来清水,按照特定的比例将水泥与黄沙搅拌在一起。
  随着不断搅拌,混合物逐渐变得粘稠且均匀。
  见调配得当后,朱允烨让人把这团混合物放置到阳光下晒干。
  不久之后,在阳光的照耀下,水泥迅速开始硬化、凝固。
  数个时辰过去,那团水泥彻底坚硬如石。
  经过一番检验确认无误后,朱允烨召唤来杜世泽,并让侍从递给他一柄大锤。
  “杜侍郎,本宫与你打个赌。”
  他自信说道,“若你能砸碎这块水泥,江南防洪所需经费,任凭你说多少,本宫悉数拨付于你!”
  此时正为防洪费用发愁的杜世泽听闻此言喜上眉梢,“殿下所言当真?”
  朱允烨微笑答道:“本宫为监国,所说之话便同圣旨一般无二。”
  在得到明确承诺后,杜世泽信心满满地接过由朱云泽递来的重锤,阔步走向那块水泥前——在他看来,这小小的土块能结实到哪里去?轻轻一击即可碎裂!待会不仅可向朱允烨要防洪款,还可顺便讨要用于灾民安置的款项!围观的大臣们心中暗笑,没料到平日里威严十足的皇太孙今日竟也懂得给自己留个台阶下!
  而杜世泽此刻手中握着的是寻常用来开山破石的大锤。
  他内心充满底气:无论是面前所谓的“水泥”
  ,还是铁板摆在眼前,他也定能轻松砸出凹陷。
  周围的百官也颇为好奇——这位皇子铺设下的台阶是否真如他所言?
  然而站在旁侧观望着的一些朱允炆派系官员却暗中窃喜,一旦这所谓“新型材料”
  经不起考验破裂开来,他们会马上站出来将此物收好,确保没有任何清理掉痕迹的机会。
  到时候朱元璋归来,只需将东西摆在他面前,朱允烨无能的事实昭然若揭,重新废黜他改立朱允炆为储君便是指日可待之事。
  面对着眼前这一场表演,此刻站在水泥前的杜世泽稍作思量:是不是该用力过猛直接将它砸碎呢?这样做似乎有些不妥,是否会太过令朱允烨难堪?或者先使些许小力气试探一二再作打算,给朱允烨保留一点颜面亦未尝不可。
  然而当他正在犹豫之时,耳边传来朱允烨催促之声:“杜侍郎,为何还在愣神?快动手吧!大家都在等着瞧呢!”
  这一句话激起了杜世泽心头的小怒火,原先还想留有余地的心态转眼烟消云散,于是他毅然举起手中的大锤奋力往水泥板狠狠砸下!
  伴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,众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了撞击之处——但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!那被寄予厚望的一锤下去,不仅没有四分五裂,反而完好无损!杜世泽自己也被这结果震撼到了极点,甚至还怀疑刚才那一击是否真的发挥出了全部力道!
  就在全场屏息凝神之时,朱允烨朗声话语再度传来,“杜侍郎,莫非你早上未曾进食?就这般微不足道的力气吗?”
  他的语气里透着几分揶揄,“告诉尔等,用尽全力去砸!”

显示全部
不想错过《都市生活》更新?安装词语控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
全文阅读
终身免费

精品推荐

最新小说

相关资讯